医路跟党守初心 十年巨变启新程
绵阳市中心医院:科技领航发展 护佑绵州健康

2022-11-09


十年一记,沧海桑田。党的十八大以来,绵阳市中心医院始终围绕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坚持“技术立院、人才强院、科教兴院”管理理念,医院医、教、研、防、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医院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吹响全面奋进新征程的“集结号”。绵阳市中心医院立足83年的医院历史积淀,挟十八大以来的医院发展厚积薄发,来到了从“临床型”医院到“研究型”医院转型的新的历史转折点。

始建于1939年的绵阳市中心医院,坐落于繁华的市中心,车水马龙环抱,白色建筑耸立,历代中心医院人秉承“崇尚生命与科学”价值观,始终守护川西北大地的一方健康平安。作为川西北医疗卫生领域的执牛耳者,在千帆竞进的发展大潮中,这所现代化综合医院无疑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医院党委书记鲜于剑波说:“绵阳市中心医院作为一家地市级医院,如何在公立医院改革的新形势下,找准医院定位,满足一方百姓更高的医疗需求,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问题。”

2022930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2021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在这个国家对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大考中,中心医院连续四年进入国家A级序列,今年排名 165位(较上一年提升22位),四川省第6位,CMI值全国第65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绵阳市中心医院乘风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赶考路上交出了优秀答卷。如何登高望远,准确把握环境之变,在行动上始终与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又脚踏实地找准服务大局、为民立院的着力点,协力共创新的辉煌与荣光,崭新篇章悄然已来。

其实,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是区位条件和学术氛围,与众多一二线城市大型三甲医院相比,绵阳市中心医院的科研创新的优势并不突出。但为何要下如此苦下重力,苦心谋划?

“转型研究型医院,开发新的医疗技术,实现临床和科研并举,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同时又能使自身生存下来,这是一种‘双赢’局面。病人是医院运营的基石,想要吸引病人就医,就需要有足够竞争力和疑难疾病诊治能力。”院长蒋涛表示,“建设研究型医院往大了说是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壮举,往小了说是为绵阳市百姓乃至川西北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必然选择。”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历史篇章,绵阳市中心医院人立足十年成绩,畅想崭新征程。面向这一场重要的变迁,为何变,凭何变,如何变?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为民之变——

立院为公,以更实服务为人民幸福注入健康“底色”

毋庸置疑的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绵阳市中心医院也信守此诺,医院每一次行动嬗变的初衷,都是能更好更实地服务一方百姓。

绵阳市中心医院年门(急)诊服务达200多万余人次,年住院服务达10万余人次,一直以来,医院坚持从质量安全、优质服务、学科建设、绩效管理上提质增效,率先开展日间病房、日间手术服务等业务;开放15种门诊预约方式,保证患者在预约时段10分钟内得到就诊;互联网医院、全病程管理,让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医院的优质服务。种种措施多管齐下,达成患者平均住院日7.4天,四级手术和微创手术占比24%的良好局面。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在数次地震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中,绵阳市中心医院始终冲锋在前,从未缺席。在倾尽全力的灾难救援中,医院不断总结提炼,围绕救援过程中人员管理、救治管理、物资管理、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置等方面不断探索研究,构建起医学灾害救援的系统框架,为灾害医学救援贡献了独具绵阳特色的救援模式。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医院外出支援396 人次;承接市内、市外核酸检测派出人员3438人次,核酸采集163.6万人次;发热门诊核酸检测27万人次,院内应检尽检上百万人次,疫苗接种12万人次。武汉、吉林、上海、海南、成都等地,都留下了绵阳市中心医院人逆行而上的脚步。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医院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构建起“1234”网格化联防联控工作模式,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说千道万,对一家公立医院而言,尽职履责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解决问题。十年来,绵阳市中心医院始终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为医院“公转”中心,卫生事业和医院自身发展作为医院“自转”轴心,在内外协同演进中,尽可能放大自我价值,实现实力提升。

实力之变——

攻坚克难,以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寻求诊疗“最优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数以万计的服务对象之中,有20%的患者为外市患者。比例之高,让人意外。

吸引他们不远千里前来求医的原因是什么?

绵阳市中心医院现有有专业学科47个,其中省级重点学(专)科22个,市级重点学科37个,按照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麻醉科妇产科获四川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

2022年最新的四川省医疗服务综合能力排名,绵阳市中心医院位列全省第四。肾病内科血液内科、耳鼻喉科、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5个专业进入全省前三;神经内科10个专业进入全省前十,20个专业进入全省前二十。

作为全省培育的独立开展器官移植技术的5家医院之一,绵阳市中心医院在川西北率先开展自体肝移植术,开展自体干细胞移植38例;独立掌握的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并已成功开展40例;能常规开展肿瘤消融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等国家、省级限制性医疗技术;建成国家级“房颤中心示范中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高血压达标中心”“神经介入建设中心”“脑血管外科诊疗中心”“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等,荣获全国VTE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优秀单位。

绵阳市人中心医院的深层吸引力源自于此,那就是,能切切实实解决患者诉求。

而这些硬功夫的炼成,都是靠医院主动“迎战”,一场场硬仗“打”下来了。

2020年,医院开展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院长亲自挂帅,带领手术团队厘清术围手术期全过程,心内科、胸外科、超声、麻醉多学科MDT团队联合探讨,宏观细节无一疏漏;

2021年,医院开展首例包虫病自体肝移植手术,亦是院领导统筹协调,肝胆外科团队联合麻醉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多科室MDT团队,把涉手术细节一项项梳理落实,反复会诊,精准评估,确保万无一失。

“医疗技术是医院战略资源、核心资源”。多年来,绵阳市中心医院大力实施主动医疗技术脆弱性分析,致力于提高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推进以微创、人体器官移植、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以信息系统为支撑,实施医疗技术“两库、四类”管理,即公共库、专业库,手术类、操作类、检查检验类、其他类;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限制性医疗技术。

十年间,医院在一次次突破能力“上线”,打破手术“禁区”行动中,促成临床实力跃然升级,更是为“研究型”医院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石。殷实的“技术家底”也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为患者寻得更多健康“更优解”。

人才之变——

引育并举,以队伍素质提升激发科研创新“内生力”

今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绵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博士徐蓓肿瘤科博士王亭亭申报的项目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标志着医院科研创新又取得了一次“零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所有科技工作者努力攀登的学术高峰,而两位青年英才的成功也反应了绵阳市中心医院人才建设取得的实效。

徐蓓、王亭亭均毕业于国内知名学府,通过人才引进来到绵阳市中心医院。她们本身就具备很高的科研学术水平,医院采取“孵化+培训”模式,对像她们这样的“科研苗子”进行重点培养,通过短期封闭实战演练+长期专家授课讲座与标书一对一指导的培训模式,助其一路“打怪升级”。

科研创新,人才是最深沉的力量。绵阳市中心医院在人才引育工作方面始终不余余力——

近年来,医院充分利用国家平台和资金资助,实施“引智”项目,引进18个专业9个国家44人次外籍专家来院指导交流;推行学术主任聘任制度,柔性引进国内顶尖专家18位担任学术主任;依托“四川省专家服务基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吸引国内顶尖专家来院短期工作指导;以天府学者特聘专家为核心,凝聚一批学科专家团来院进行疑难病症治疗技术攻关、区域空白技术填补;实行“全人培养”模式和“博士倍增”计划,全方位开展人才引育;通过海外研修、员工学历教育、员工关心关爱等多种方式,激发员工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为员工打造凝心聚力奔事业的平台。

医院现有25个专业被纳入国家卫健委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国家卫健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建成集本硕博、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为一体的教培体系。此外,这里正在对接全球顶尖医疗学府——梅奥医学中心,将派遣精锐人员进修学习。

目前,医院现有博、硕士研究生596人,高级职称52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市“科技拔尖人才”及高科技人才200余人,博导3人,硕导59人。

人才带活学科,领雁起航催生科研创新成果“裂变效应”。我们无不相信:一个群英荟萃的人才高地形成,“智力引擎”更加强劲有力,一次次“零突破”,宣告了百花竟放的爆发期已经到来。

机遇之变——

服务大局,以规模化建设促进科研实力快速腾飞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偏居西南一隅,但绵阳市中心医院科研创新依然有着无可比拟的资源禀赋。得益于雄厚的国防科研底蕴转换发展,202112月,医院有幸获批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这也是全国唯一获得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的地市级医院。

某种角度而言,荣誉和压力,都是催人建功立业的动力。

绵阳市中心医院也不负众望,在靶向核素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FLASH 放疗、核医疗设备研发及临床应用、核辐射防护等四个研究方向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成功研制出医用回旋加速器并投入临床使用,搭建了全球首台高能 X 射线 FLASH 放疗实验平台PARTER,在国内率先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载体177Lu 产品。还有诸多临床转化及研究,万事已备,静待时间催促其开花结果。

除了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这里还建设和在建的还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700平方米的中心实验室300平方米的生物样本库等等。

规模化建设的效应已经显现,不仅促成医院科研实力的迅速腾飞,更有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填补相关产业的空白,趟出一条院企协同创发展的崭新路子。

趋势一旦形成,延续必然成路:

2021年,绵阳市中心医院在四川省卫健委科研立项位列全省第四。2022年,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省科技厅已完成科研立项8项,在全省包括成都市在内的地市级医院位列第一。

近三年,绵阳市中心医院医务人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16篇,SCI论文129篇,SCI年增长率连续2年突破40%;获得科技奖励22项,其中省级科技奖励13项,绵阳市科技奖励8项;授权专利338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海外实用新型专利1项,成功转让专利2项。

近三年,医院邀第三方机构对部分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其中“肿瘤精确放射治疗的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等2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体化检测平台和高灵敏度慢性肾病体外诊断系统的研发及临床评价”等9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另有6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项研究成果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绵阳市中心医院从“临床型”向“研究型”医院大幅转身,如今呈现给我们的还是开局之貌。但,大势已成。笃定转型启新程,这里有方向、有方法,更有信心!

未来还有多少惊喜等着我们?时间,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