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受援医院自身造血能力传递党和政府的关爱

2016-02-18宣传科

蓝天、白云,青草、牦牛。阿坝州是令人向往的美景天堂,同时由于地广人稀、高原冻土,也让这里的人们就医极为不便。

卡措卡措,早就盼你们来了

藏族老阿妈嘴里不停说着“卡措卡措”(藏语感谢的意思),竖起大拇指,对前来义诊的绵阳市中心医院义诊服务队连连称道。党委书记王东带领的医疗队参加全国“同心共铸中国心”阿坝行大型公益活动,长途跋涉一路颠簸来到阿坝州色地乡义诊。牧民们一大早就从各地赶到色地乡卫生院,等待医疗队到来。医疗队为牧民问诊治疗,发放藏汉双语骨关节炎健康资料和眼药水、膏药、妇科用药、止痛酊剂、骨关节炎等药品,与大家嘘寒问暖,解除牧民病痛。

医疗队步行10余公里深入到牧民家里,为藏民体检、免费提供药物,送上米、面、油、书包、文具等爱心礼物。在63岁的藏民卓玛家里,王东书记为老人诊治,还亲切的拉起家常,卓玛高兴的说,“其实我的生活还是过得去,你看,政府把我的房子也修了,就像我的父母一样有那么大的恩情。今天你们还来看我,谢谢你们,谢谢共产党!”最质朴的话语往往萌生于豁达安详的心灵,这一刻,医疗队员和藏族老阿妈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此行中,四川省副省长陈文华会见党委书记王东,了解了绵阳市中心医院灾难医学研究进展和对口支援工作情况。省卫计委主任沈骥与绵阳市中心医院医疗队会面并合影留念,沈骥主任盛赞:“绵阳市中心医院这支队伍做得好!”。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教授在知道绵阳市中心医院参加过多次重大灾害救援、常年驻点帮扶藏区医院后,亲笔题字写下了“爱心溢满、热情无限,向绵阳市中心医院援藏志愿者医疗队学习”的字句,对绵阳市中心医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殷切的勉励。

四位一体,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对口支援工作拉开帷幕之始,党委书记王东就明确提出工作方针,那就是要从根本上帮助受援医院提高各方面水平和能力,绝不搞蜻蜓点水式的帮扶,实施精准帮扶,沉下去实实在在的提升受援医院自身造血能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一个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支撑。根据受援医院的实际情况,绵阳市中心医院制定出四位一体的援助计划,向受援医院输出先进文化、科学管理理念、适用技术、人文服务,从系统上改变受援医院的运行模式。与之相配套的是措施落地和效果评估,绵阳市中心医院立项课题《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与研究》,在帮扶方式、人员管理、评价标准、效果评估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可操作、可借鉴并利于督导检查的对口帮扶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对口帮扶工作可持续化,让这种帮扶模式得以复制推广。

医院党政领导班子专题研究对口支援工作,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对口支援任务纳入医院年度目标任务、医院评审考核工作管理。

医院建立管理智囊团帮扶机制,由党委书记王东、院长鲜于剑波等院领导带队,医教部、护理部、院感办、科教科、临床各大部、部分行政职能部门等科室负责人组成行政管理“智囊团”,到受援医院进行工作指导及交流,召开对口支援交流会议。对受援医院进行全面摸底评估,发现并提出受援医院管理上存在的缺陷,通过现场指导、举办培训班、接收人员来我院学习等办法,帮助解决问题。通过管理帮扶,使受援医院在管理上更加规范,流程更加合理,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利用年终总结会议、庆七一等大型活动、大型义诊活动之机,邀请受援医院参与,交流医院文化建设的经验体会,培育文化活力。

结合受援医院急需补充的专业需求,合理调配相关专业人员到不同的受援医院。对口支援数据信息进行网络直报。

受援医院骨干医师来院进修或参观学习,实行全免费。为每名培训人员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落实专人负责培训工作。

经过共同努力,三台县、广安岳池县医院升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北川县、梓潼县、小金县医院升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盐亭县、汶川县医院通过二甲复评。三台县、梓潼县医院分别成为县级城区医疗中心。梓潼县、北川县、盐亭县、岳池县医院共7个专科建成市级重点专科。受援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在当地起到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了医疗服务能力和健康保障覆盖面。

品质管理,走上了海拔3600米

在全国第二届医院品管圈大赛上,穿着亮丽藏族服装的阿坝州红原县人民医院代表一登场,就立即引来了现场的欢呼。这组以《提高藏区医院医务人员急诊急救能力》为主题的品管圈汇报,赢得了评委和观众们的赞誉,并最终获得大赛三等奖。比赛也让相距2300多公里,海拔4米的上海与海拔3600米的红原牵手结缘。

医疗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校正和改进。绵阳市中心医院连续获得了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其在自身深入开展品质管理提升内涵建设的同时,把这种理念和方法也带到了阿坝州。

院党委副书记何梅带队指导受援医院抓好质量控制管理,教授科学管理工具应用。组织对受援医院职工进行质量管理意识和质量管理工具使用方法的培训,将PDCA循环管理理念应用到医院医疗质控检查中,通过每月的质量控制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建议,并进行整改效果追踪,促进各项工作不断改进。

在红原县人民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帮助成立起质量控制组,拟定了《红原县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医疗质量管理实施方案》、《医技科室医疗质量检查标准》、《质量督导检查分组及职责》,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专卷》。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并将质控结果及时在院务会和全员会上进行反馈,提出整改建议。

拟定了《红原县人民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及实施方案》及《救护车急救技能培训组织体系及实施方案》,建立《医院人才培养专卷》。针对当地医院急诊急救技能水平较低,医护人员对救护车车载设备使用方法不熟练的情况,把救护车车载设备拍摄成通俗易懂的视频,进行形象化的培训,并方便随时调取学习。派驻到红原县医院工作的谭君,是绵阳市中心医院血透室护士,她和内科护士长李红到受援医院后,就组织当地医务人员成立了品管圈“携手圈”,改进急诊急救工作。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急诊急救能力培训和演练大赛,着实提高了藏区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得到当地医院及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举办了红原县人民医院急诊急救技能演练大赛,提高急诊急救能力,并圆满完成红原机场通航的医卫保障。

言传身教,缺氧不缺精神

汶川县雁门乡芤山村村民陈继华、蒲正兵夫妇得知绵阳市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张勇再次来到了汶川县人民医院时,特地从老家赶来,将一面写有“医术精湛除病痛、医德高尚暖人心”的锦旗送到张勇的手中。40岁的陈继华生育两子女,产后会阴裂伤未行修补,曾经在其它医院就诊被告知手术难度大、费用高,因家庭条件困难而放弃治疗。2012年8月张勇到汶川县人民医院为其做了陈旧性会阴Ⅲ度裂伤修补术+阴道后壁嘉美诗网片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五天自解大便顺利,会阴伤口恢复好。得到技术帮扶的汶川县医院,妇科手术开展得相当好,某些妇科手术已成常态。该项手术治疗也是汶川县人民医院首次开展此类手术。张勇为当地妇产科医生进行专题学术讲座。他说,希望通过帮扶提高诊疗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汶川人民。

2012年7月,为响应国家“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药剂科药师余江平主动报名,来到了阿坝州壤塘县开始为期2年的援藏之行,挂职壤塘县藏医院副院长、医务科科长。余江平主动参与临床业务查房,指导和纠正不合理用药,参与疑难病例用药方案制定,开展合理用药教育和患者用药指导,收集药物不良反应,与医生打成一片,作好医生的参谋,赢得了医生的尊重和信任,许多医生遇到棘手的病例都主动联系其参与治疗用药方案的拟定。壤塘县医院请示县组织部、卫生局借调其到该院指导工作两月,以后每个月抽出4天到县医院指导工作,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组织进行抗菌药物医生处方权、药师调剂权考试。编辑印发《藏医院药品处方集》,对指导医生合理使用和利用本院药物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县医院培养2名临床药师。

2014年5月,一名22岁患者因车祸被送到红原县人民医院救治,经检查为“右锁骨粉粹性骨折,骨盆骨折等全身多处骨折伴外伤失血性休克”。但当地医院不具备手术能力也没有相关固定材料,按照以往情况,要转到200多公里外的阿坝州医院,患者生命垂危,每一分钟耽搁都让意外风险大大增加。正在该医院支援的骨科医师刘都,自己动手到供应室将手术所需的器械打包灭菌,对患者进行了局部麻醉,联系从成都送来内外固定材料,手术持续了4个小时,到凌晨六点,患者安全推出手术室时,患者家属紧握着刘都医生的手感激得泪流满面。

从他们的身上对绵阳市中心医院倾情受援地,手把手带教、解除患者病痛,可见一斑。众多对口支援医务人员正是这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医造福四方。

远程医疗,缩短医疗帮扶空间距离

除了派驻人员到点支援外,怎样提升基础医疗和支持医疗水平也是保证帮扶效果的重要环节。绵阳市中心医院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打破路途遥远局限,实现隔空面对面服务。

2015年绵阳市中心医院成立了远程动态心电监控中心,已经在阿坝小金县人民医院、安县人民医院、盐亭县人民医院、红原县人民医院建立4家心电监控分中心,通过培训,当地的医务人员掌握操作技术,接受绵阳市中心医院技术指导,实现了区域内心电监护水平提高,让当地群众享受到区域医疗中心级的诊疗服务。后期还将陆续建立10余家心电监控分中心,运用该平台实现疑难心电图远程会诊。该系统对于各种心律失常、部分缺血性心脏病、各种传导障碍、手术中监护、手术后观察、危重症患者长、短途转运过程中的监护等具有十分显著的应用价值。经过半年多的运行,实施了远程心电监护1000余例,成功处置恶性心律失常80余例,为10余名患者安置了心脏起搏器,有效防控患者出现意外。

远程会诊中心,通过互联网对患者给予最专业的诊断,同时也指导基层医务人员提高专科诊治水平。即将投入使用的区域检验中心,使得基层医院不必再为基础医学检查发愁,只需采集标本统一送该中心就可以获得最权威的检验报告。拟投建的区域影像中心,基层医院采集的影像数据,通过网络传送到影像中心,由专门的放射医师诊断出具报告。大幅提高了基层医院诊断水平,极大缩短了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周期,让区域内诊疗质量同质化变为可能。

辛勤耕耘,对口帮扶结硕果

2010年至今绵阳市中心医院累计下派277人,举行各类讲座840余次,诊治22万人次,开展手术1500余台次,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2400余人次,开展新工作540余项,培训2万6千人次,教学查房近2400次,手术示教352次,累计接收进修、参观人员286人。巡回医疗﹑义诊服务4万余人次,书写病历1万1千余份。向红原县人民医院捐赠150张病床。申报的科研课题已顺利结题,发表论文5篇。2015年成功举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四川省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县级骨干医师培训研讨班》,来自全省12个市州,49个单位523人参会培训。同时又申请市卫计委立项课题1项。由于医院的突出表现,2015年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评为“四川省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

一组组浸透汗水的数据,一张张亲切熟悉的脸庞,是绵阳市中心医院真情奉献的真实写照,是与受援医院之间友谊的永久画卷,是医务工作者和广大患者结下的连心之缘。

据悉,在被授予四川省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后,绵阳市中心医院按照省卫生计生委2016—2020年新的对口支援工作计划,他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转战广元剑阁、绵阳平武、北川,把载满党和政府对群众关爱的医疗服务带到更多的群众身边,健康幸福之花将一路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