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汇聚破难关 蒋珍玉康复出院了
2015-05-20中心医院
5月20日上午,绵阳市中心医院妇产科病房洋溢着一片欢笑声,由于中央型前置胎盘引发产后大出血并发DIC的患者蒋珍玉,在经过99天精心治疗后顺利康复,在家人的陪伴下,今天出院了。市中心医院妇产科的医生和护士都来欢送。
产后大出血,情况万分紧急
3月13日,38岁的蒋珍玉在市中心医院早产剖腹生下一个5.7斤重的男孩,这是她和丈夫黄德发的第二个孩子。孩子出生几小时后,蒋珍玉突然感觉到胸闷、腹胀,经医生检查考虑为较少见的产后继发子宫大出血,因出血汹涌,蒋珍玉被再次送进手术室抢救,病情危急需紧急输血。在输了4000多毫升的血后,病情仍未好转,但此时血库用血告急,如果不能及时输血,蒋珍玉性命堪忧。这个时候,一条产妇急需用血的微信在各个朋友圈中爆发扩散开来……
爱心传递,用血紧张得到缓解
自愿为蒋珍玉献血的社会爱心人士不断从各个方向赶到市中心医院和市中心血站,献血的队伍排起了长龙,每个人都挽起袖子,争着要先抽自己的血。很快,蒋珍玉的用血得到了保障。也正是大家的爱心,让蒋珍玉度过了第一个难关。
确诊DIC,患者命悬一线
市中心医院多次组织重症医学科、妇产科、血管外科、感染科、肾病内科、血液科等科室进行联合讨论,确诊患者为产后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救治难度非比寻常。“患者当时已经意识模糊,血压根本维持不住,心率减慢到50次左右,呼吸几乎停止,非常凶险”ICU副主任许治华讲到。妇产科副主任张耀与各专业专家共同组成救治组,精心制定诊疗方案,实施呼吸循环复苏、强心升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等一系列紧急措施。
在抢救第一阶段,首要任务是维持血压并保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基本供给。其次是争取手术及输血机会,有效止血。然而蒋珍玉凝血功能严重异常,是妇产病症中极其凶险死亡率极高的DIC。DIC患者整个腹腔腹膜到处是渗血,切除子宫后,仍然阻止不了出血。
在监护室的前3天,就在患者不断失血和重建凝血系统中展开拉锯战。除了医务人员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生命看护外,在各界的倾力援助下,输血量高达2万多毫升,但仍然不能维持血压。医院先后紧急调用了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Ⅶ因子、Ⅷ因子等特殊药品帮助止血。在与死神抗争的6个日夜里,救治组的医务人员24小时密切关注着蒋珍玉体征变化,数次将蒋珍玉从鬼门关了拉了回来。
蒋珍玉的老公讲,当时情况,真的以为老婆没法了,但还是抱着对市中心医院的信任,尽最大努力救治,争取一线生机。
在凝血得到控制后一周,又周密计划安排在全麻下取出抢救中使用的压迫在创面的止血纱布,并由营养科制定了肠内营养支持计划。然而新的更大的挑战又出现了,虽然凝血功能已经恢复,但患者受严重感染、失血等打击导致心、肝、肾、脑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这种情况下患者死亡率高达80%以上,是重症监护室面临的高难课题。患者最严重的是肾功能衰竭,极低蛋白致全身组织水肿严重,并且持续无尿。为此市中心医院多次召开重症监护室、感染科及临床药学专业拟定抗感染方案,同时通过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安全置管,实施长时间连续的床旁肾脏替代治疗,进行体外血液净化和平衡全身的水负荷。在各专业的协同努力下,蒋珍玉逐步度过了危险期。
后续治疗,考验综合诊治能力
4月初,蒋珍玉从ICU重症监护室转出到普通病房,虽然表示患者病情大为好转,但还需要精心的康复治疗。“脏器功能等还需要进一步恢复”,妇产科副主任张耀介绍,蒋珍玉经历了这样大的危险,身体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压,内环境紊乱,精神状态很差。蒋珍玉家人看在眼里,心里着急却无处下手。蒋珍玉吃不下饭,妇产科副主任张耀就来到床旁,亲手给她喂饭吃,并鼓励她多吃饭,尽快好起来。蒋珍玉的眼泪掉落在碗里,本就坚强的她,说到在病房和监护室只要看到张耀和监护室的医生,心里就觉得踏实安慰。几天不愿意吃饭的蒋珍玉,端起碗一口一口的吃起来,她说自己要尽快好起来。妇产科护士长、心理咨询师唐毅和神经内科的医生专门为蒋珍玉做心理疏导,鼓励她好好养病。在医院的精心治疗和照护下,蒋珍玉一天天好起来了。
爱的力量,让我们感到整个社会的温暖
要出院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蒋珍玉拿出纸巾擦拭着难掩的泪水。她是个爱笑的妈妈,在住院期间,经常面带微笑和医生、护士交流,“她真是坚强、很乐观”妇产科护士长唐毅说,“家人也给了他很大的鼓励,黄德发(蒋珍玉老公)当时一直在监护室门口寸步不离,他说担心蒋珍玉随时有情况,这样离她近些”。黄德发说:“真是感谢你们,还有那些爱心人士,让我们一家能够圆满生活在一起。”蒋珍玉、黄德发的儿子已经于3月底出院回家,马上他们一家人就能团聚了。
信心、信任远比担忧、怀疑重要,整个社会的爱汇聚在一起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此也祝愿蒋珍玉一家幸福,祝愿那些为蒋珍玉付出爱心的人士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