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天——记眼科主任王晓莉

2014-12-15中心医院

 

     伴随着寒冬的离去,岁月也正在悄悄地流淌着。三月的绵阳,天气已经开始转暖了。春回大地,花满人间,天地万物都开始进入新的轮回。而她,还重复着往日的忙碌,来不及享受这美丽的春色。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洒向大地,眼科主任王晓莉便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7点40分的十楼,还很安静。病人在休息,科室的其它医生护士还在上班的路上奔波。而她已经坐在了办公室开始审签出院病历。因为门诊和手术室的工作繁忙,一旦开始工作,便没有空闲来签写各种文件病历,而为了能够保证出院病人的病历能及时出科,她只好每天早上早早来到科室一一审签。早到二十分钟,这在很多人看来也许并不困难,而将这个习惯坚持了整整三十年却不是容易的事。这不仅是她对自己慎独精神的坚持,更是对科室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承诺。早上七点四十分眼科医师办公室那个小小的身影,却折射出最平凡的伟大。

八点一刻刚交完班,王晓莉便匆忙地赶往门诊。此刻的门诊已经门庭若市,排队等候的病人十分焦急。想到这些,她更加加快了脚步。一只手电筒,一支签字笔,一张预约挂号时间表和一杯几乎一上午都不会想起去喝一口的水。这些就是她诊断间办公桌上的全部。由于白内障和斜弱视的疾病特点,她所面对的病人除了几岁的小孩,就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面对这些病人,她总是耐心细致。为了能更好得了解老年人的病情,尽量减少他们的等待时间。她十分合理地规划病人的就医程序。让病人在入诊断间前先免费进行视力的检查,以免病人重复来回走动。面对小孩子的不配合,她也有好办法。在诊断间的柜子里,放有她准备好的糖果,遇到不配合的孩子,她便用糖果作为奖品,让孩子配合检查。由于找她看病的病人很多来自外地,挂号十分困难。她便制定了自己的专科预约表,将病人复查挂号的时间写在病历本上,让病人拿病历本去挂号,这样既能保证病人能挂上号,又能使病人避免弄错看病时间。小小的举措和协调,却给病人带来了大大的方便。这便是她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党员对病人的负责与关爱。

繁忙的门诊工作一结束,她简单地吃过午饭,简短地休息一会儿,便又开始了下午的手术。由于三、四月份天气适宜,是眼科病人就诊的高峰期。为了缓解病床压力,减少病人入院前的等待时间,她开设了眼科一日病房。即让病情单一的白内障病人在门诊做完术前相关检查,等到入院时即可直接安排手术,手术后观察无碍第二日便可出院。这项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病人的等待时间,使更多的病人能够及时得到医治。而同时,也让她本来繁忙的工作更加忙碌。从礼拜一到礼拜五,除了保证其他工作的正常运行以外,平均每天她要完成八到十台手术。在经历了一上午劳累的门诊工作后,她便又要开始做手术,一做就是整整一下午,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即便如此,在手术台上她对待病人的态度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劳累而有所改变。每位病人一进手术室,她都情切地称呼他们“伯伯,阿姨····”然后仔细地询问手术眼别,并告诉他们不要紧张。在手术过程中更是集中精神,在保障手术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病人的舒适度。一下午的手术完成后,天色已经有些晚了。她回到病房,询问当天病房的大小事宜,病人们是不是都好,有没有无法解决的问题等等。在得到满意的答复以后,她才放心地下班回家。

这就是她的一天,也是中心医院每一个普通医务工作者的一天。他们爱岗敬业,以医院科室为家。他们在医院同病人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陪伴家人的时间。他们对病人健康的关注,远远多于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可他们并不抱怨,即使面临当今如此恶劣的医疗环境,他们仍然没有退缩,依然坚持在医疗岗位上,十年,二十年。耗尽半辈子的心血去换取他人的健康,挥洒半辈子的汗水去守卫别人的幸福。这就是中心医院人,这就是我身边最平凡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