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志愿服务大队荣获“绵阳市2018年度十佳志愿服务组织”
2019-03-12党纪办
近日,由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的“2019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交流会”在长虹技术中心举行,我院志愿服务大队荣获“绵阳市2018年度十佳志愿服务组织”,并在会上作工作汇报。该荣誉既是对医院多年来志愿服务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今后医院志愿服务工作的激励。
医院的志愿服务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赤脚医生义诊巡诊,2008年抗震救灾,为医院多元化志愿服务奠定了基础。2014年,医院成立了市卫健系统第一家“志愿服务办公室”。2018年,医院成立“医务社会工作科”,进一步拓展了社会服务职能。在志愿服务工作方面,绵阳市中心医院志愿服务大队一直在努力。
夯实队伍建设 统筹推进志愿服务
在队伍建设方面。对内,以党支部为单位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以学科专业或医护专家为主成立专家志愿服务队,如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晓燕志愿服务队等。对外,与高校团委合作,招募高校志愿者,同时通过微信、官网等平台招募社会爱心人士。对院外志愿者培训内容包括医院院区分布、就诊流程、沟通技巧、院感防护、突发事件应对等;志愿服务岗位设有门诊导医、自助报告打印服务、戒烟劝导、满意度调查、病友联谊等。目前,医院已有25支志愿服务队,包括7支党群团员志愿服务队,1支民主党派志愿服务队,9支专家志愿服务队,8支院外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人数近千人。
理顺运行机制,强化医疗行业特点
通过“强基础、引进来、走出去”的运行机制打造亮点。“强基础”即基于医院自身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如“晓燕志愿服务队”从开展应急互助献血,逐步发展成为一支集“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组织器官遗体捐献”于一身的“三献志愿服务队”;康复医学科“站起来志愿服务队”基于学科支撑,开展脑瘫儿童康复帮扶工程,如慈善募捐、康复救助等,10年来共筹款25万余元、惠及脑瘫儿童900余名;“引进来”即将社会公益资源引入医院,如引进社会志愿者和高校志愿者,开展门诊服务和病友联谊等,骨科“站起来志愿服务队”和耳鼻喉科“爱无声志愿服务队”联合社会公益资源分别开展肢体残障帮扶工程和耳聪工程;“走出去”即运用医院志愿服务资源服务社会,如“灾害护理志愿服务队”基于医院的灾难医学学科支撑,开展面向全社会的急救技能培训。此外,还包括各类义诊巡诊、精准扶贫、社区服务等。
提升服务内涵,发挥示范影响
首先,发挥志愿服务的带动效应。对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事迹予以积极宣传,如医院“十大感动故事”和“十大感动人物”,带动更多的热心人士投身志愿服务;同时,党员、中层干部乃至院领导班子带头践行志愿服务,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此外,多层面地宣传志愿服务,如参加各级演讲比赛,开展读书报告会等。
其次,对志愿服务优秀经验予以推广运用。如“晓燕志愿服务队”工作经验运用到妇产科“唐妈妈工作坊”中,运用心理咨询师团队资源,设立心灵驿站,助力阳光医院建设。同时,医院以区域医疗中心的平台优势,连续开展5届四川省继续教育项目“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管理培训班”,有效整合区域内志愿资源,促进了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经验的的共享。
然后,志愿服务文化的固化与升华。在2018年5.12汶川地震十周年来临之际,医院申请将院前广场命名为绵阳市“生命广场”获得批准,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刘超书记亲自到场揭牌,以此感恩拯救生命、维护生命的大爱壮举,感恩各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此外,在2018年“国际志愿者日”,医院将院内的中心花园广场命名为“志愿者广场”,并举行了庄重的志愿者宣誓仪式。这两座广场的命名,是医院志愿服务文化的固化与升华,也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务。
多年来,医院积极践行志愿服务,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先进志愿服务队”等荣誉,并受到中央文明办调研组的肯定。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和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志愿服务对于医院而言,是服务社会的公益平台,是缓和医患关系的润滑剂,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在志愿服务的公益之路上,医院也愿意与各界同仁一道,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