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孩子“心中盼”,彝区课堂“四点半”
2019-07-05宣传科
“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如果不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那么他们或许很少有机会走出大山,了解到大千世界有多精彩,而我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帮助他们发奋图强。”尹恒说。
6月的一天,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援彝医生尹恒无意间发现朋友圈一则关于当地留守孩子渴望补习英语的求助信息,她第一时间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希望用自己的英语特长拉开“医生跨界教师”的帮扶序幕。她的善举得到了布拖县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医院领导允许她提前半小时上班、提前半小时下班,保证英语小课堂能在下午四点半准时开课!
说干就干,很快“四点半”小课堂便开课了。然而,她所面临的6个留守孩子,3个小学毕业的孩子没有接触过英语,3个初中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此,尹恒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没有学过,就从字母表开始;没有教材,就从网上搜罗英语资料;没有黑板,就在作业本上写写画画;没有教室,就用援建人员的食堂代替。”这是她的私人定制课堂。
她自行准备讲义,揣摩教学,“讲课之前,我还担心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得当,孩子们觉得枯燥。结果大家都乐呵呵的,用孩子们的话说挺好玩的。”更让她吃惊的是,孩子们很活跃,两句话就聊开了,还有孩子问她是否认识TFBoys,这哪里是刻板印象中的山区孩子,明明没差别!对于从来没学过的零基础,一节课下来,教的单词、字母都能认识并朗读,让她对接下来的教学产生了信心和动力。
有一种成长叫教学相长。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半挑衅”的问她会不会彝语,她就简单说了两句平时医疗工作中问诊的彝语,孩子们先是很诧异,然后哄堂大笑,她才知道一直以为的彝语“肚子痛不痛”,原来是“母猪好不好”。小插曲让师生情谊更加浓厚,尹恒与孩子们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课上我是老师,课下孩子们是老师。”
随着和孩子们慢慢熟络起来,尹恒发现孩子们的兴趣似乎还不止在课堂的学习,“他们还需要读更多的书来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不久,一则捐书倡议便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悄悄流传开来,大家纷纷响应。《红楼梦》、《偷影子的人》、《简爱》……很快,一本本书跨越七百公里的距离,来到了孩子们的手中,为彝区的孩子们送去温暖。拿到书后,孩子们爱不释手,喜笑颜开。这一本本绵阳市中心医院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寄来的书本成了大家课后的精神食粮。
“四点半”课堂的事迹传开后,大家对尹恒的举动纷纷表示赞许,在喝彩声中,尹恒却异常平静地说道:“面对这一群小弟弟小妹妹,自己身上担子还很重,丝毫不敢放松,惟愿不有所辜负!”
在援彝的征程上,在最美的青春年华里,尹恒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上的花朵,也点亮了彝区孩子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