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仅2人获此殊荣!我院石波主任就是其中之一

2017-09-28中心医院

9月28日上午,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及“6.24”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抢险救灾表彰大会在成都举行。此次大会由省委省政府主办,隆重表彰了在这两次灾难考验中涌现出的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我院外科党总支书记、外科部主任、骨科主任石波同志因在“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全省仅有两人获此殊荣。

九寨沟抗震救灾中的“生命守护者。石波,中共党员,绵阳市中心医院外科党总支书记、外科部主任、骨科主任、绵阳市灾害医学会副主任委员。石波同志曾多次参加抗震救灾工作,九寨沟地震后再次临危受命、冲锋在前、科学救治,短时间内出色完成48名伤员的转运和救治,所有伤员零感染、零死亡。

一名反应迅速、指挥有序的灾害医学专家。“地震了,地震了!”身边的人一阵阵惊呼,而作为绵阳市灾害医学会副主任委员的石波,血液里灾害医学救援因子瞬间被激活,“震中在哪里?震级多少?伤亡预期怎样?是否需要派出医疗救援队?”亲历了汶川、玉树、芦山地震救援的石波,脑海里迅速勾勒出伤员搜救、检伤、紧急处置、后转衔接、后续治疗的整个脉络。随着震灾信息的拼凑,石波根据地震人口热力图、九寨沟与绵阳的地理关系,以及沿途医疗资源配置情况,迅速做出了应尽快派出医疗救援队一线搜救,做好伤员后转和院内救治的判断,并向上级提出自己宝贵意见。

医院启动紧急预案后,石波同志第一时间协调急救专家、骨科专家、药学专家等组成第一支医疗救援队,迅速向灾区一线挺进。根据灾情信息,次日凌晨石波同志又紧急协调胸外科、神经外科专家等组成第二支医疗救援队赶赴一线。这一夜,石波留守医院通宵未眠,手机打得发烫,不停向前去救援的同事了解路况灾情,向九寨沟医院询问救治情况,向当地的朋友了解医疗需求。“其实我的心已经飞到了九寨沟,但是后方还有更重的任务,没办法啊!”石波遗憾地说道。

8日至11日,石波根据一线救灾需要,先后协调包括急救、骨科、脑外、胸外等4批医疗救援队赶赴一线,合理的人员搭配为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整个救援期间,医疗救援队冒着塌方和余震危险,共转诊伤员17人次,接诊检伤122人次,手术5人次,急诊处治伤员43人次,协调调度转运伤员52人次,健康宣教214人次。

一名突破常规、科学救援的外科领头羊。一线救援如火如荼的同时,石波根据医院“集中收治伤员”的决定,将原有骨科病人转到心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科室,竭力保证每位病人都能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仅仅两小时,骨科一层楼共腾出50多张病床!同时,伤情检测、分诊、医技检查、重症救治、手术治疗等70余名医务人员全部到岗待命,伤员医疗救治的“后方战场”准备就绪!石波同志严阵以待,在心中把伤员接诊、入院安排、后续治疗的流程过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有半点闪失。9日下午4点,第一批4名伤员转运入院,后方医疗救治战彻底打响了!

快,快,快!推入抢救室再次检伤确认,启动完善相关检查,集体开展病情会诊,一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推进。其中两名伤员需要紧急手术,除了电刀和负压吸引器的声音,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组成了无影灯下庄严肃穆的群像。手术顺利结束,伤员安全了!石波脱下被汗水浸湿的手术衣,来不及长舒一口气,第二批6名伤员又于晚上10点抵达医院,还有第三批30余名伤员将于凌晨4点抵达,这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一名善于协调、综合管理的骨科带头人,石波召集10余个科室70余名医务人员,组建了院内伤员救治团队,在伤员转接、检测、诊断、救治等方面制定了详细工作流程,从伤员医疗、护理等各方面提供最及时的治疗和最周到的服务。同时,他积极为伤员寻求最优质医疗资源,与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省卫计委、华西医院等派来的专家团队精诚合作……繁复的医疗救治系统在石波统一调配下,开始了紧张有序、井井有条的运转。

除了关注医疗本身,石波还关注伤员及家属的心理干预、临床营养、后勤保障等方面,他要求每位伤员转科或出院时,必须完善专科评估、心理评估、康复评估三方评估。伤员Kathryan来自加拿大,身处异国他乡,这让Kathryan情绪比较低落,石波在科室里找到一名英语口语好的护士陪伴她,时常给予心理干预,Kathryan渐渐恢复。在出院时,她递给石波一张纸,纸上写着:Chinesepeople friendly;Sichuan is beautiful;Thank you Mianyang!(中国朋友很友好;四川依然美丽;感谢绵阳!)

Kathryan并非特例,为了及时对伤员进行心理干预,石波主动对接医院身心治疗专家团队和志愿者团队,迅速成立创伤急救、护理、心理、康复、社工等专业组成的多功能诊治服务团队,积极为伤员做治疗及日常照料。截至8月10日,根据“心理干预黄金72小时”原则,这支团队共评估筛查伤员43人次,对心理高危伤员8人作危机干预9人次,筛查家属5人次,危机干预1人次,对伤员尤其是丧亲伤员的心理健康恢复起到了极大作用。伤员王秀感激地说:“这里的医生、护士、护工和志愿者都非常的好,像亲人一样!”
一名妙手仁心、大爱无疆的白衣天使。伤员杜大爷今年87岁,左侧股骨颈骨折,是年龄最大的伤员,刚到医院时,老人一直烦躁不安,治疗配合度差,甚至对医护人员有不信任。作为老人的主管医生,石波来到病床前耐心交流沟通,老人的心结打开了,之后每天都要问好几次“我的石教授呢?”为了让杜大爷放心,石波带领骨科团队共同研讨,制订了个体化诊疗计划并亲自主刀。整个手术非常成功,全程用时不到50分钟,术后不到48小时杜大爷就能下床。术后,杜大爷拉着主刀医生石波的手说:“感谢医院培养的好党员、好专家,我们很放心!”不管再忙,石波每天要对所有伤员巡查两遍以上,亲切沟通,耐心抚慰,他说:“伤员很多都是远道而来,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抗震救灾期间,石波每天休息不到4个小时,最忙的两天只睡了20分钟。他吃住全部在科室,伤员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累了,就在办公室的地板上铺一张床单休息。感冒了,为了节约时间不去输液,吃几颗药接着又忙,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还要把每位伤员当天的病历一一翻阅,做到心里有数。此时的他,心中只装着伤员,已顾不上家中生病的妻子。

骨科同事的眼里,石波就像是“铁打的”,他在手术室为一位又一位伤员实施手术,他在病房巡查每位伤员伤情恢复,他在会议室组织进行MDT工作例会、病案讨论,他在协调安置伤员家属……每天近3万步的计数记录还原了他繁忙的工作轨迹。尽管眼睛熬出了血丝,但是石波依然斗志昂扬,看不出丝毫疲惫,他说:“只要伤员需要,我随时都在。”他的妻子甚至羡慕地说:“我真想当你的病人,这样才能看到你。”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石波用仁心妙手诠释了一名医者的济世情怀,用无私奉献彰显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大难担当。抗震救灾期间,医院共收治了48名地震伤员,其中有38名重伤员,几乎全省一半的重伤员全部集中在这里。通过石波及其团队的通力合作,最终打赢了这场抗震救灾攻坚战,收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更赢得了社会各界包括伤员的一致赞誉。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专家凌峰教授高度评价:“应对大规模的群体外伤和科学应急救援方面,四川已经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