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一吹 灾害护理预备队就集合啦

2016-03-23健康报

    【编者按】3月21日,《健康报》第7版头条刊载一篇《号一吹 灾害护理预备队就集合啦》的文章。本文作者眼耳鼻喉病区护士长李桂蓉在文中介绍,绵阳市中心医院在历次灾害救援中努力探索,积极思考,在“平战结合”中,练就了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灾害护理精锐部队。

    号一吹   灾害护理预备队就集合啦

    近些年,全球地震、泥石流等灾难频发,灾害护理的重要性也渐渐被人们所认知。因四川位于龙门山脉断裂带,作为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的绵阳市中心医院未雨绸缪,建立了这样一支队伍:成员大多数为男护士,有少数女护士,平时分散在脑外、骨科手术室、血透室、监护室、急诊科等临床重点科室,勤学苦练、韬光养晦,是科室的得力干将。当灾难发生,救援集结号吹响时,他们就会立刻集合成一支灾害护理应急预备队,冲上灾害救治一线。

    想法源自那场灾难

    组建这样一支具备多种技能的灾害护理应急预备队可不是一拍脑门儿的事。产生这个想法得追溯到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收治伤员的特殊情况,导致骨科、脑外、手术室、血透室护士很紧缺,而部分科室如内科、眼科妇产科等科室的护士又帮不上忙。时任护理部主任的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何梅,做出了“打破人事建制”的决定,将曾在手术室、血透室工作过的护士调回手术室、血透室,内科护士调配至外科,由外科护士长统一支配,缓解了灾难应急状态下人力资源的困惑。

    2009年玉树地震发生后,医院组织灾害救援队千里驰援。在汶川地震救援的经验基础上,何梅有意识地挑选了来自手术室骨科、血透室和监护室的4名护士。结果发现由于技能单一,手术室护士不会骨科、脑外科患者的护理,而骨科的护士又无法协助完成手术,造成了人力资源相对过剩与匮乏的矛盾。当时何梅就想,如果救援队的护士能同时具备手术室骨科、血透、脑外等多科室技能该有多好啊!何梅说,记得当时同时到达玉树的还有北京一支医疗救援队,但由于该救援队多为某一领域的顶级专家,平常多依靠高端医疗设备和器械开展工作,并不深谙基础的灾害救援,加上强烈的高原反应,最后只得离开玉树。这就更坚定了她要组建一支具备多种基础救援技能的灾害预备队的想法。

    发生灾难就模拟

    由于两次灾难救援都证明男护士在灾难救援中比女护士更具生理优势,不仅能完成救援工作,还能充当劳力搬运伤员,更不会有女护士生理期的困扰,因此2014年初,一支由14名男护士、4名女护士组成的灾害护理预备队成立了。护理部制订了翔实的培训方案:为了训练灾害救援的各种技能,预备队员须到手术室、监护室、脑外科、骨科、血透室、急诊科进行轮训,做到闲时勤“充电”、战时敢“亮剑”;为了与时俱进,护理部定期对灾害预备队员进行灾害护理理论、技能、新进展、卫生防疫等培训;为了随时拥有该队伍的支配权和调用权,所有成员归护理部直管,由护理部直接发放绩效,解除临床护士长的包袱;为了检验培训效果,每季度轮训结束时,护理部要对队员们进行一次技能考核;为了做到常备不懈,需要定期进行各种灾害救援的场景模拟演练。

    护理部主任王海燕说,为了训练队员的战时状态,预备队会定期模拟各种灾难场景进行实战演练。比如天津爆炸事件发生后,就组织预备队员进行演练,让他们模拟爆炸灾难发生时的场景、伤员的种类等,进行施救。通过演练,让预备队员贮备更多的灾难救援知识,学会应对各种灾难场景。

    3年练就精兵强将

    经过近3年的培训,灾害护理预备队员已具备了灾害应急救援的基本素质:沉着冷静、反应灵敏,不仅懂得止血、包扎、固定、转运、各种急救技能,能完成清创、骨折、脑外伤等手术配合,还能独立承担血液透析的上机工作,成为了护理部主任手中的一支精兵强将。

     小廖是灾害护理预备队的队长,他表示,自己以前在急诊科的时候很怕出诊,因为无法预料自己会遇到哪些搞不定的状况。现在就很有底气,因为能力强了,胆子就更大了,遇到各种情况基本都能应对自如。

     就这样,在“平战结合”中,一支由护理部独立支配、心理素质好、综合实力强的护理灾害预备队“潜伏”在了医院里,平常作为人力资源“机动库”成员,活跃在临床一线,承担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护理;当灾难发生,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则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灾害护理精锐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