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2009-10-21中心医院
绵阳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39年,至今已经70年整。70个寒暑春秋,70年风雨历程,绵阳市中心医院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川西北医疗中心,国家三等甲级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身上承担的公共卫生和社会责任,在救死扶伤中,在一次次涉及到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事件中,始终全力以赴,勇挑重担,甘愿奉献。在奉献中,全院医务工作者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得到了社会和广大百姓的普遍认同与信任,成为530万绵阳人民“心中的医院”。
悬壶济世勤耕耘,栉风沐雨花盛开。七十年,绵阳市中心医院历经沧桑,见证了涪江水畔的荣华兴盛,也护佑了绵州百姓的生命安康。
绵阳市中心医院的七十年,是沧桑巨变的七十年:医院固定资产由建院初期的9800元,至改革开放初期的17余万元,再到现在的2.9亿元;医院建筑面积由建院初期的4百余平米,至改革开放初期的4万余平米,再到现在的14余万平米;医院床位由建院初期的15张,至改革开放初期的400余张,再到现在的1200张;年门诊量由建院初期的1.8万余人次,至改革开放初期的45万余人次,再到现在的近10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由建院初期的几十人,至改革开放初期的1.2万余人次,再到现在的4万余人次;职工队伍由建院初期的24人,至改革开放初期的400余人,再到现在的1600余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占39%以上;医疗服务领域由建院初期的只能医治小伤小病,至改革开放初期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再到现在医院拥有多项川西北地区、省内名列前茅,甚至在全国也属先进的医疗技术。经过七十年的涅槃,随着技术、服务、人才、科研等各个方面实力的大幅提升,绵阳市中心医院现在已经成长为川西北的医疗中心。
风雨历程 镌刻时代烙印
绵阳市中心医院的成长深深镌刻着时代烙印,回首峥嵘岁月,多少前辈为中心医院的诞生、成长、强盛添砖加瓦、风雨兼程。
绵阳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39年,前身为“绵阳公路卫生站”,1946年改组成“四川省立绵阳医院”,1952年更名为“绵阳专区医院”,1974年更名为“绵阳地区第一人民医院”,1985年更名为“绵阳市中心医院”至今。
据绵阳卫生志记载:绵阳居川陕公路要冲,抗日战争时期,在川陕公路沿线的陕西汉中和四川绵阳各设一公路卫生站,负责川陕公路员工及公路沿线民众的医疗防疫。1939年8月,在斌升街5号育德中学借租一房屋作临时站址,设病床15张,在职职工24人,10月初开诊。时值物价飞涨,职工生活艰辛,开诊不久,亦有少数医护人员自动离职。1942年,公园一隅的卫生站址落成,计有大小平房17间,每日就诊人次约50人。1946年3月,绵阳县卫生院改建成四川省立绵阳医院,以西大街陕西会馆旧房屋为院址。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创业是艰辛的。房屋破烂、人员缺乏、资金困难,解放之初的绵阳中心医院可谓“一穷二白”。医院旧址系一座庙宇(陕西会馆)前后两座大殿,前殿作门诊,后殿作病房,1950年接管之初只设有病床18张,工作人员共计32人,其中医师2人,护士8人,其余均系后勤和工人,后来修建医院时,全院职工在下班后参加夜战,常至夜十点以后才休息,帮助运砖、砂石、水泥等。
老一辈中心医院人点着油灯上夜班做手术,背上背篼去买药的创业经历,激励着一代代职工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尽心尽力建设、发展医院。至上世纪70年代末,医院已有病床455张,职工509名,年出院病人9169人次,年门诊415366人次。与接管时比,应该说是大发展了,业务水平在绵阳地区名列榜首。